【大好河山·张家口】蔚县打树花


      蔚县是“全国民间艺术之乡”,除秧歌和剪纸艺术外,还有民间社火三十余种,其中可堪称京西民间社火第一绝的当属暖泉镇北官堡的“打树花”。


      蔚县最西部的暖泉镇,历史久远。因古村堡、古民居、古寺庙保存完整,民俗风情独特而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河北“古民居民俗之乡”。


      暖泉镇特殊的传统民间社火艺术——“打树花”,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兴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暖泉镇北官堡堡门上的斑斑烙迹,就是暖泉人几百年打树花留下的历史印证。


      历史上,暖泉的铸造业就比较发达。人们受司空见惯的铁花启发,逢年过节,便将一家一户的废生铁收集起来炼成铁水,扬抛甩溅在堡墙上自娱自乐,成就了人间独一无二的奇妙享受。随着甩溅技艺的不断提高和凝炼,便打造成这种特殊的传统民俗艺术——“打树花”。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而十四至十六也是暖泉人“打树花”的传统日子。正月十四早上,披红挂绿的男女老少自发集合在北官堡村堡门前的空场上,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早就帮着枝花艺人将笨重的土熔炉安放在空场的一角,三份黄纸烧尽,人群中有人高喊:“开祭喽!”这时广场四周烟花爆竹噼啪作响,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这便是开炉前的传统仪式“祭炉”。大意在敬告各方神灵,暖泉人要“打树花” 了,以免被惊扰,有劳诸神保佑树花艺人的安全,保佑暖泉人来年丰裕富足、太平吉祥。这里虽有迷信色彩,但足以使我们体会到暖泉人的善良与纯朴,也足见“打树花”这一民俗活动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和份量。


      夜幕降临了,按照暖泉人的习俗,大街小巷、门口院落早已挂满了自制的各色花灯,北官堡堡门的门楼上也被装眯得五光十色、流光溢彩。树花艺人把早就准备好的废铁依次装入炉内,鼓风机(旧时用风匣)隆隆作响,大约有四五十分钟,炉内温度升至1200度以上,铁料熔成了铁水,艺人们将熔好的铁水一次次装入特制的容器内,然后由四五个年轻力壮技艺娴熟的汉子,翻穿羊皮袄,头戴湿草帽或湿毡帽,以防溅落的火花将人烧伤,手持三天前充分浸泡在水里的柳木勺子,轮番将铁水一勺接一勺向堡门墙上泼洒甩溅,并打出一次又一次的高潮,引人入胜,颇为壮观!


      当一名好的树花艺人,一要胆量,二要力气,三还得有高超的泼洒技艺。否则一勺子拿不稳,铁水会照直泼到头顶上、脚面上。“打树花”看上去原始而简单,但内行人都知道其中充满了艺术和技巧。好的艺人把一勺勺的铁水泼向堡墙,能打出形形色色的火花,有条形的、扇形的、散状的、圆形的,火花有大有小,有集有散、疏密交错,向上迸的、向下溅的,有的象天女散花,有的象众星捧月,有的象满天星斗,有的象成串的珍珠,有的象飞流直下的瀑布,有的象喷涌面而上的火山,令人目不暇接,花团锦簇,如花似树,火树银花。


      早在1982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在蔚县拍摄新闻纪录片《闹元宵》时,就把“打树花”这独一无二的民俗艺术连同蔚县其他社火一并介绍给了全国和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暖泉人每提此事都深感荣耀。


      “打树花”的民俗不可耐历经数百年盛行不衰,至今仍深深地吸引着厚爱它的父老乡亲和慕名而来的八方宾客,更以无穷的魅力吸引着纷至沓来的民俗文化专家和学者。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在观看了表演后激动不已,连声叫绝,并兴致勃勃地和树花艺人合影留念。清华大学美院教授赵玉亮在观看表演后当即赋诗一着:“古城幽坦焰火明,树花飞雨爆金星,冷铁熔浆数千度,难抵暖泉待我情!”


      “树花”!中华大地永不凋谢的民间艺术之花!